五十肩不再疼痛! PRP注射有效修復五十肩

by 李醫師

50歲的王太太最近做家事時拉到肩膀,以為多休息不動就好了。沒想到一個月後,肩膀越來越痛,連扣內衣都有點困難。聽鄰居說這是五十肩,過幾個月就會自己好。但半年過去,王太太每天睡覺都會痛醒,肩膀活動角度越來越小,才趕快跑來就診,在注射治療後有效改善。

什麼是五十肩?

「五十肩」,又稱「冰凍肩」,是肩膀的「沾粘性關節囊炎」,因為常發生在50歲左右,所以俗稱「五十肩」。人體的肩膀就像齒輪一樣,要能轉動順暢,肩膀才能活動不卡住。當肩膀因為受傷後不動或不明原因,導致整個肩膀發炎,久了就沾黏攣縮,產生「五十肩」。就像齒輪壞掉一樣,會整個生鏽卡住、無法轉動。

為什麼我會五十肩?

五十肩發生的機率不低,每100個人裡面,就有5個人會得到五十肩。好發年齡約40~60歲。有兩成左右的病人,最終另一個肩膀也可能五十肩。而有一成的病人,則是同時兩個肩膀都五十肩。

五十肩的成因複雜,有些沒特殊原因,但大多數其實是肩膀受傷後的結果。因為骨折、拉挫傷、肌腱撕裂或韌帶反覆受傷後,肩膀疼痛沾黏不敢活動,而導致整個肩關節慢慢沾黏硬化,讓疼痛惡性循環。

五十肩有什麼症狀?

五十肩的病人,最常見的症狀是「肩膀疼痛」和「肩膀活動範圍變小」,病人常常會抱怨手臂抬到一定高度後,就卡住抬不上去,在扣內衣或是洗澡抓背都有困難,嚴重時,甚至睡覺翻個身,不小心壓到肩膀,都會痛到醒來。

五十肩分成三期

第1期.發炎疼痛期 (持續2~6個月):
剛開始疼痛不明顯,但隨著發炎加劇,會越來越疼痛,甚至晚上睡覺都會痛醒。
 
第2期.疼痛僵硬期 (持續4~12個月):
又稱「冰凍期」,這時候疼痛會稍微趨緩,但因為關節纖維化沾黏,肩膀活動範圍受限越來越大,像是肩膀上舉、外旋、或扣內衣的動作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,硬去做的話也會導致疼痛。
 
第3期.復原期(半年~2年):
又稱「解凍期」,過去都有迷思,認為五十肩過了兩年後,就會「自然解凍」,自己就好了。但越來越多研究發現,不治療的話,有高達六成以上,會留下肩膀沾黏的後遺症,多年之後,肩膀仍然會有疼痛和僵硬的情形,導致日常生活動作上的諸多不便。

五十肩治療新趨勢: 注射治療

傳統上,五十肩的治療都以復健為主,包含儀器復健的熱療、電療來增加組織彈性,再搭配拉筋運動來拉開沾黏。但如果傳統復健效果不好,拉筋也拉不開,表示肩膀沾黏太嚴重了! ,就可以考慮積極的做注射治療,避免留下後遺症。

  • 五十肩肩關節擴張注射:
肩關節擴張注射,就像吹氣球一樣,把緊縮沾黏的關節慢慢的撐開。可以注射低濃度葡萄糖水來打開沾黏,也可以再加上類固醇消炎,或是玻尿酸來增加潤滑,保護軟骨,效果會更好。
 
  • 五十肩PRP注射:
2019的美國復建醫學期刊發現,將PRP血小板注射入肩關節,比起類固醇,PRP對五十肩有更好的療效,長期來說,更能改善五十肩的疼痛和關節活動度。
因為五十肩的成因複雜,常常合併周圍的肌腱韌帶受傷,PRP含有大量生長因子可以修復受傷組織,也含有抗發炎因子,能調節肩關節的發炎。
 
注射治療的一兩周後,五十肩的疼痛就會大幅改善,這時候更要趁勝追擊,搭配治療師徒手鬆動,把這個生鏽卡住的關節鬆動開來。也可以做震波治療加強,刺激緊縮的關節囊修復和增加延展性。
 

五十肩要積極治療,才不會有後遺症

最新的統計研究發現,「五十肩不治療,到了後期會自己好」,是一個非常錯誤的觀念,可能會誤導病人,而延誤病人尋求治療的時間。所以,五十肩肩膀疼痛千萬不要忍,越早積極的治療,包含肩關節擴張注射、PRP注射、徒手鬆動,才會得到最大的進步。如果放著不去管他,隨著時間,肩膀沾黏攣縮更嚴重,肩膀的活動度很可能就再也找不回來了!

 

參考文獻

1.Comparison of Treatments for Frozen Shoulder. JAMA Netw Open. 2020

2.Comparative Efficacy of Platelet Rich Plasma Injection,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and Ultrasonic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arthritis Shoulder. J Clin Diagn Res. 2017

3.Clinical Guidelines in the Management of Frozen Shoulder: An Update!Indian J Orthop. 2021

4.Single Intra-articular Platelet-Rich Plasma Versus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Adhesive Capsulitis of the Shoulder: A Cohort Study. Am J Phys Med Rehabil. 2019

You may also like